今天,给你们科普一下因“技术原因”取消放映的上影节开幕片
昨天我们得知,原本将为上海电影节开幕的《八佰》因“技术问题”临时取消放映。具体原因众说纷纭。昨天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转的那篇《电影创作倾向问题学术研讨会纪要》可能可以说明些问题。也有豆友无奈开玩笑说,有《一秒钟》《六欲天》在前,现在又是《八佰》,以后电影名字里都不能带数字(额
而今天我们邀请到很专业的耳朵同学,来给我们科普一下这部暂时看不到的电影——实际上《八佰》的故事之前已经有过两个电影版本,分别是1938年应云卫导演拍的《八百壮士》以及1975年丁善玺导演拍的《八百壮士》。这两个版本看过的人都很少,尤其是应云卫那版。作者耳朵同学对这两个版本都很熟悉,这篇文章为我们做了一次简单的影史小科普,并展望了管虎的新版,又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的历史钩沉里,察觉出一点“技术原因”背后的含义呢?
《八佰》的故事原型四行仓库保卫战被称为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幕,从现代传媒的意义上来看,它有点像是一场被直播的战争。当时上海最重要的报纸《申报》,对四行仓库保卫战前前后后进行了详细的报道。这些报道描绘了很多保卫战过程中的重要细节,但更重在渲染爱国情绪,鼓舞民众。同时,也是向即将开启的九国公约会议发出一个信号,赢得国际上对中国抗日的关注和支持。
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战略部署问题,还是一次国际舆论造势的机会。大概也出于这一原因,1938年左翼电影人、同时也是地下党员的应云卫迅速拍摄了相关题材电影《八百壮士》,用电影的方式再现四行仓库保卫战。《八百壮士》的编剧也是左翼电影名人阳翰笙,主演夫妻档袁牧之与陈波儿早就是红遍上海的导演、演员,后来奔赴延安,开创延安电影团,建国后也成了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领导人。
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,上海进入了孤岛电影时期,《铁扇公主》、《木兰从军》等片还是较为委婉的借古喻今支持抗战。国民党官方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抗战初期迁往了武汉,后来到了更后方的重庆。在这个区域内,他们可以更大胆的拍摄直接表现抗战的故事,《八百壮士》就是重要的其中一部。但是因为大后方的技术条件远远比不上中国电影之都上海,《八百壮士》大部分以默片形式拍摄,仅有几个歌曲段落有声。
现存的《八百壮士》仅有50来分钟残片,主要分为租界和战场两个叙事空间。应云卫发挥了他戏剧导演的特点,很好的把握了叙事空间的切换节奏。同时,他也在艰难时期拍出了30年代最具写诗意味的银幕奇观,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,还有危楼压死难民的土制特效。
当然,最为华彩的段落,还是陈波儿饰演的女童军杨惠敏跳入苏州河,冒着危险给仓库里的将士送旗帜。在1938年的语境下,一个后来为新中国电影事业鞠躬尽瘁猝逝的人,为电影里的国民党军队送上国民党的旗帜,鼓舞全中国人抗战,甚至也是向国际发出的求救讯号,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银幕奇观。残余的拷贝在这戛然而止,也像是留下了历史无限的悬念。
第二个有名的版本,是1975年台湾拍摄的《八百壮士》,说起来还是由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,这块牌子从上海到武汉,从武汉到重庆,一直挂到了海峡对岸,这部《八百壮士》和《英烈千秋》、《梅花》、《笕桥英烈传》一同列为台湾四大抗战片。从整体结构来看,丁善玺的《八百壮士》基本来自应云卫的版本,大板块上照搬,细节有所差异。本身丁善玺就是大陆出生、港台培育的电影人,对于大陆版本有些旧念,也是可以理解。
70年代末期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决定大费周章拍摄抗战题材电影,自然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。也正是有了政治因素的基底,台湾电影人全情投入其中。《八百壮士》可谓粒粒皆星,当红小生柯俊雄、秦汉,已经贵为侠女的徐枫,声名鹊起的张艾嘉,绿叶戏骨崔福生、葛香亭、张冰玉,当然重中之重是玉女红星林青霞。很多人会去看这部电影,都是为了溯源林青霞。
林青霞与其角色原型杨惠敏
这个时期的台湾电影依然盛行健康写实主义,其中称霸市场的是琼瑶电影。《八百壮士》中也不乏过分煽情的段落,隐忍一点有徐枫和柯俊雄的夫妻离别。夸张的就是仅有一场戏的张艾嘉,奉献了一次马景涛式的怒吼表演。而跳水送旗,依然是片中最重要的段落,何况游水湿身的还是少女林青霞。
有趣的是,正如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史实,是坚守四天后的大撤退,用的常见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拍法。但这个结局,无形之中又喻示了国军最后的去路。
到了今天,再拍《八佰》的故事,从片长上又比140分钟的丁善玺版本多了近半个小时。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,现在拍的肯定是比过去要好上很多倍。作为战争题材影片,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核,1938年拍《八百壮士》是在抗日战争期间,换而言之它是在鼓舞大家打仗。到了1975年的《八百壮士》,有特殊的政治诉求,它是在强调一个政党的统治地位,而且并没有削弱上一版本的鼓舞意识。而今天,拍一部战争片,它只能是反战的,很难有更多的情绪。
在反战的大主题下,《八佰》可以获得更多规避意识形态的发挥空间,尤其是传颂了80年的送旗段落。管虎自己曾经说过,他是不愿意拍英雄的,但是他特别热爱个人在绝境下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而做出的壮举,这一点应该成为勾勒《八佰》众生相的基本理念。而选择四行仓库保卫战,本身就会分立出当时民众的多重面,它是一场被观看的战争,在这个过程里,敌人、我军和隔岸的观众在这个共生的大舞台上,已经各具脸谱。
隔岸的观众
《八佰》的另一个可以展现的重点,就是从中提炼出典型人物。但这样难免出现另一个问题,叙事焦点的模糊、混乱。管虎也直言他希望在这个片子里继承一点鲁迅的遗志,大的时代是一个虚晃的背景,重点在于对国民性的探讨。
所以,在战争的大类型包裹下,这部电影可能真正在展示的是民众情感的变化,这个民众自然也包括了前线的死守的战士,他们一样在“民”之列。今天的人拍过去的历史,肯定不是为了过去的人,而是今天活着的人。我们看完电影后,能否感同身受到历史在场的人观看了这场战役后的所思所想,大概也是《八佰》想要跳脱前作窠臼,立于华语战争片之巅的决胜点。
- END -
·往期回顾·
陀螺 X 上影节:
陀螺的siff私心推荐
陀螺 X 上影节 :
这些电影还有余票!
陀螺 X 戛纳:
《寄生虫》创造金棕榈票房历史
陀螺聊电影:
法国人说,未满18不能看这些片
·感谢关注·